新闻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陈家乐教授伦敦《金融时报》访谈:港中大商学院寻求海外结盟
2015年03月14日
从陈家乐(Kalok Chan)面带稚气地从香港中文大学(CUHK)毕业,到他在2014年重返该校商学院,时间已经过去了近28年。
这次陈家乐既不是当学生,甚至也不是当教授,而是作为新任命的院长走马上任。这位和蔼的金融学教授表示:“这就像回家一样。”
邀其出任商学院院长,并不是香港中文大学第一次请陈家乐重返母校。他说:“当我攻读完(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金融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就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但我留在了美国。我想做严肃的研究,而美国商学院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环境。我在美国呆了六、七年后,才回到香港。”
正是这种对严肃学术研究的专注,启迪和指引着陈家乐的学术生涯。他在权威金融期刊上发表了令人羡慕的一系列文章,涉及各种深奥的题材,从流动性、交易策略,到新兴市场的股市。因此,当他决定回到香港的时候,他的目的地是香港科技大学(HKUST)的商学院,该校想方设法吸引接受过美国和欧洲培训的学者来到香港,承诺为他们提供美国式的研究环境。
陈家乐承认,那时香港中文大学在吸引精英学者方面没有竞争力。他表示“在过去的10至15年期间,情况逐步改变。之前香港中文大学更注重授课。现在它建立了研究项目,招聘了具有浓厚研究兴趣的教学团队”。
但陈家乐相信,较早把目光投向中国内地市场给该学院带来了优势。在香港其他商学院试图与中国内地建立联系之际,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在中国内地有了两个成熟的项目,一个是在上海授课的会计硕士学位,另一个是与知名的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合办、在北京和深圳授课的金融MBA学位。
现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计划是与美国和欧洲的商学院建立合作关系。陈家乐表示,目标是“将东、西方的商学院结合起来”。
有趣的是,当陈家乐担任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主任的时候,他帮助建立了该校最著名的联合课程之一——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NYU Stern)合作教学的环球金融学硕士课程。
陈家乐坦承,今后创办此类课程将比“过去”更为困难。本地商学院竞争激烈,同时香港以外的大学正进军香港,因为他们看到了机遇。他表示:“香港的商学院更多了,而且专注于研究的商学院也更多了。”
许多西方商学院正寻求与中国内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但陈家乐相信,香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教育体系与美国或英国的体系更加合拍,薪酬水平和课程设计也比较自由。他说:“中国内地的教育受到不少政治上的影响。”
从许多方面来说,陈家乐面临的挑战与堪培拉、剑桥或康涅狄格的商学院院长面临的挑战非常类似。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地方的商学院一样,该校的旗舰MBA课程正承受压力。就研究课题而言,他基本和全球任何商学院院长一样,都谈到了平衡当地社区与全球研究议程的需求,以及有关相关性和严谨性的辩论。
然而,陈家乐与同行相比有着一个明显的优势:该商学院的很大一块资金来自政府——例如,为期四年的本科课程对本地学生是免费的——而且由于香港经济健康,该校获得的财务支持非常强大。
陈家乐总结道:“我的优先事项是改善学院及其课程。筹资不是我在短期内会关注的重点。”
陈家乐教授简介: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完博士学位之后,陈家乐先是在美国工作,随后回到香港,加入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后来担任该系主任。2014年,他来到自己的本科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担任该校商学院院长。
陈家乐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融学教授,他在香港的数家公共机构任职,包括从2008年到2010年在亚洲金融协会(Asian Finance Association)担任会长。他还服务于多个委员会,包括恒生指数顾问委员会(Hang Seng Index Advisory Committee)和香港房屋委员会(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译者/邹策
访谈杂志及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