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经济改革:过去 ‧ 现在 ‧ 未来

2019年07月25日

过去四十年来,双轨式改革、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为中国带来了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是 “没有输家的改革”,所有人都变得比以前好。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观察到上述现象,并且在六月二十九日于首次中大商学院全球校友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当日,刘教授以 “中国经济改革:过去 ‧ 现在 ‧ 未来”(Chinese Economic Reform: Past, Present, Future)为题,解释中国如何排除万难,从一个欠缺有效本土市场且很大程度上与外界隔絶的中央计划经济体(1953至1978年间),最终实现了四十年持续经济增长的奇迹。

刘教授指出:“从1978至2018年,中国境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差不多三十七倍。有别于絶大部分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GDP无论按总量或人均计算均未尝下滑,也没有出现过恶性通货膨胀。”

中大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

刘教授道出了促成这个发展情况的两大关键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为中国经济引入自由商品市场,加上生产者的有条件自主权;第二个因素同样重要,就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予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第一个因素的出现是偶发性的。“1978年12月,安徽省小岗村的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签署了土地承包责任书,实行包产到户。每户除了承担本身的生产指标和缴纳税款外,还自行增产种植额外的农作物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收益归自己拥有。”

这个明智的制度确保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会受损。政府亦没有少收作物产量和税款,公社管理干部亦达到了生产和税务的指标,而农民在履行自己的责任之外,还可以自发赚取更多收入,这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有所得益的多赢局面。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而这将为中国以至全世界缔造双赢的局面。” — 刘遵义教授

“不必再承担任何生产责任的公社开始组织其他生产活动,运用公社的资源来生产任何有需求的产品,并且于自由市场上出售,形成了所谓的 ‘乡镇企业’。”

不久之后,这种承包经营责任制获得内地各处的村庄和省份纷纷采用,并在八十年代初逐渐扩展到非农业活动。

刘教授称之为双轨式系统,即是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这两套制度并存,双管齐下,有效地开创了 “没有输家的改革”。最终,强制性中央计划经济以外的经济活动蓬勃增长,价值远远大于计划经济活动,而除了环境和扶贫指标之外,强制性的中央经济计划逐渐淡出。

另一项促进了内地市场经济增长的改革重点,就是对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政策。

这些发展让中国获得更多资源和选择,若中国仅局限于其国内 “生产可能组合” 进行生产,前面提及的经济成就将无法实现的。这些发展也为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策略奠定基础,加上人民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以及逐步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还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因此大幅提升了贸易额,进而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刘教授的演讲极具号召力,全球校友论坛会场座无虚席。

那么,放诸今天,还有可能进行没有输家的改革吗?刘教授承认现在比当时困难得多。他说,尽管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显著提升,但人们仍未能忘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苦况。在未来二十年,再不能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生活水平作底线进行比较,取而代之的是2000年代的标准。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民众的生活水平滞后,而政府也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确保更多民众能得到更公平的对待,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以弥补这批输家的损失。

刘教授补充说,中国必须在短期内克服多项挑战以维持经济增长。首先,必须进一步降低过剩的产能,实施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并采取措施解决土壤、空气和水质污染的问题。此外,政府还需要针对收入差距和人口老化等问题,以及必须继续反贪腐运动,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更决定性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中国应继续加强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对于增长,政府还必须 “重质不重量”,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 “三零” 策略,并与欧盟和东盟合作,维持按规矩运作的国际经济秩序。

刘教授对中国前景乐观,并表示:“数据显示中国仍然处于GDP高速增长的范围内。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国经济仍能够以百分之五至六的速率增长。高储蓄率可以实现高投资率,而中国资本—劳动比率仍然较低,表示有提高生产力的空间。” 根据他的预测,中国人均GDP在本世纪结束前仍然可能会继续停留在较低水平,但即使如此,中国GDP在2033年前便可以赶上美国。

刘教授补充:“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而这将为中国以至全世界缔造双赢的局面。有别于美国和前苏联,中国无意向全世界输出其社会和政治制度。未来将有机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纷争。”

本文出自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