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疫情之下,供應鏈的變與不變

2020年03月30日

作者 | 徐寧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
吳靖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全球大流行,歐洲出現疫情的爆發,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疫情成為2020年的重大黑天鵝事件。隨著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將對全球經濟帶來較大的衝擊。那麼在疫情之下,從短中長期來看,中國企業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呢?疫情是否給供應鏈的佈局敲響警鐘呢?中國企業又該如何應對?

徐寧 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商業管理博士

·商學院卓敏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講座教授
卓敏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主任

吳靖 教授

·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助理教授

 

短期:物流能否順暢構成短期供應鏈運營的挑戰

供應鏈網路是全球的經濟支柱,環環相扣,非常複雜。因而任何供應鏈關鍵環節上的擾動都有發生蝴蝶效應的可能。

作為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新冠疫情已經對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營造成了巨大衝擊。除航空、酒店、旅遊、零售這些明顯受影響的行業外,疫情對製造業的影響和衝擊同樣備受關注:一是疫情導致生產上下游環節之間的供應受阻,二是對醫療設備和醫療物資的需求隨著疫情爆發急劇擴大。

首先,在疫情導致生產上下游之間的受阻方面。中國是全球汽車工業和電子行業的重要供應商,全世界多數手機和電腦在中國製造。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約有17%的出口被視為「中間產品」
,這意味著它們是其他企業用來生產成品的零部件投入。這包括電子零件、汽車零件、鋼材等。僅美國企業在2018年就從中國購買了373億美元的中間商品。

這次在中國的疫情中心、擁有1100萬人口的武漢也是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大神經中樞。武漢有不少製造業,比如蘋果在武漢就有若干零部件供應商。受此影響,蘋果目前披露其受歡迎的無線耳機AirPods會延期交貨,同時每週蘋果手機出貨量會降低100萬台。

再例如,韓國現代汽車的供應鏈深嵌中國,一台現代車的生產物資需要在中韓之間多次流動。2月4日現代汽車公告表示,由於中國部分的零部件缺失,現代汽車在韓國的生產線已經完全停止。

在絕大部分製造業備受衝擊的同時,現今幾乎整個供應鏈都在優先應對全球疫情蔓延,醫療設備和醫療物資成為急需品。由於前段時間的國內疫情的關係,中國醫療用品公司進行了擴張,能夠為對抗疫情全球性蔓延準備「彈藥」。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月底,中國國內口罩日產量達到1.16億個。而彭博社報導,3月份,中國醫療設備公司北京誼安醫療公司在滿足國內內需後,該公司的生產線開始全力以赴完成來自海外的呼吸機訂單。

但是在打通產品生產鏈條之後,供應鏈不得不面對物流疲軟的問題。據彭博社報導,由於沒有足夠的航空物流能夠運輸,美國公司訂購的一些醫療設備被滯留在中國。美國醫療設備供應公司New York-based Dealmed-Park Surgical的總裁Michael Einhorn表示該公司已經支付給像DHL這樣的國際物流公司一託盤4000美金的運輸費,但是依然被告知由於空間有限,該產品不能在10天內運到美國。

因此,在這樣的物流運輸環境下,在未來的一至兩週,物流鏈條依舊是堵塞的。但從短期來看,這個問題應能得到緩解。

 

中期:供應鏈恢復關鍵看內外需

據人民日報報導,3月24日,中國國內中小企業復工率已達71.7%,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過90%。這個看似對供應鏈恢復是利好的消息,事實上,只是為供應鏈恢復打下基礎而已。中期,中國供應鏈的恢復主要看的應該是中國的內需和外需。

在內需方面,並不是疫情得到進一步控制,內需便能夠迅速恢復。一方面,疫情導致企業停工停產,已經對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造成了嚴重傷害。由於這一次疫情中,政府暫停了中國大部分地區極高比例的經濟活動以遏制該病毒,導致企業延期生產復工。這裏面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受到的負面影響。我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利潤率並不高,停工對企業的現金流挑戰極大。尤其對於靠微薄利潤維持生存的小型零售商來說,部分銷售損失就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即使是對於那些擁有更大迴旋餘地的公司,也可能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將更加節儉開支,這意味著各項投資放緩和商業信貸收縮。

另一方面,相比2003年的SARS疫情僅影響部分省市並沒有造成全國範圍的經濟凍結而言,這一次的新冠病毒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明顯更大。與2003年的儲蓄型社會不同,如今中國家庭對信貸的依賴大大提升,收入減少會造成消費收縮,並且被信貸加劇,從而導致內需存在持續低迷的危險。收入下降導致需求減弱,需求減弱導致減產及收入降低,這個循環迭代效應不容忽視。

在外需方面,比起2008年,中國與全球供應鏈聯接更加緊密。因此在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難以獨樹一幟。在疫情之前,中國的GDP總量中大約20%依靠外需驅動。現在這20%的外需驅動在未來一年內都將是一個大挑戰。至少這半年內,全球疲於應對疫情的情況下,外需將持續微弱。因此,外貿導向的企業將不得不面對更加艱難的局面:中美貿易戰剛剛告一段落,疫情再次打亂了這些企業的腳步。

在內需逐漸恢復,外需疲軟的情況下,中國供應鏈的恢復在近期之內主要將依賴內需的康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該擁有自我恢復的能力,可以多關注政府的利好政策。

 

長期:中國企業的全球戰略佈局

隨著中國的經濟活動復甦,我們必須關注國內各種的經濟衝擊和產業鏈的挑戰,提防中國的製造業和供應鏈受到貿易戰和疫情的雙重打擊。資本的本質是追逐利潤、規避風險的,不管是人為的貿易戰還是自然而為的疫情,一定程度都讓國際資本看到了分散中國製造業風險的需要。儘管這次中國表現突出,但不能排除部分資本在評估未來佈局時,產生「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的心態。

疫情之前的中美貿易戰雖然不一定會讓大量製造業回到美國,但確實會導致部分製造業和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而製造業和供應鏈的生產涉及巨大的固定投資,轉移的製造業不一定會回來。疫情之後,一些國家可能更加意識到供應鏈安全在國家安全戰略中的重要性,進而在一些供應鏈關鍵環節進行自身強化。比如重新考量哪些產品可以依靠國外採購,哪些產品應當通過政策鼓勵,建造當地生產能力。

在這裏,一方面我們想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和全球供應鏈裏的地位「吹哨」,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清醒看到有一些全球供應鏈在短期內很難迅速遷移。但對於中國的製造業和供應鏈地位,我們不能過於樂觀,還是需要積極應對可能的變化。

 因此,我們需要再一次強調中國企業全球戰略佈局的幾個關鍵要素:
 

  1.  改變以中國為主要的供應基地的價格優勢戰略思維,瞭解國際客戶對貿易壁壘下供應鏈安全的戰略考慮,由出口貿易轉變為海外投資;
  2.  建立國際品牌,參與海外市場競爭,開拓潛在的新市場;
  3.  重構全球供應鏈架構,有效規避貿易壁壘;
  4. 佈局全球以增強供應鏈的靈動性,從而降低突發風險帶來的負面效應。

結語:中國供應鏈的恢復要看內外需驅動的情況,期待有更加利好的政策出台,驅動內需。疫情的影響只是暫時性的,中國企業長遠還是回到長久不變的——如何「走出去」的課題上。

本文出自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班)校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