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競爭與合作在職場中互為影響

2022年04月07日

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發現競爭會降低人們合作的可能性,而「更公平」的獎勵模式實際上或會導致競爭加劇
 

在中國,廣大民眾都深知工作環境中的競爭殘酷無情。近數十年來中國職場上興起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競爭文化,一方面推動着經濟強勁地增長,但亦一直被指是導致員工身亡的元凶,特別是在急速發展中的科技行業。競爭的意識在近代中國社會對於工作倫理的理解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一群學者因而受到啟發,對競爭作為一種激勵手段之有效性進行研究,尤其因為這關係到進行競爭的人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同時互相合作以達成團隊目標。結果顯示,當人們的競爭意識越強,越不願意與他人合作。

有關的研究論文題為《競爭對合作帶來的後果》,由香港中文大學(CUHK)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連暐虹、清華大學副教授鄭捷,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生卓怡琳共同撰寫。

連教授表示:「驅使我們開展這次研究的部分原因是,競爭劇烈的情況在中國,以至亞洲非常普遍。例如,難度極高的大學入學試 — 高考,還有朝9晚9、每週6天的超長工時。」這就是惡名昭彰的「996工作制」現象。她補充指: 「為爭奪同樣有限的資源,中國人不得不越發辛勞地工作。」

內卷(Involution — 人類學術語,可以理解為「進化」的對立面)是當今中國大陸的一個流行用詞。這概念一般是指在中國學習或職場上的競爭情況,學生和員工由於其他更為勤奮的同僚推高了標準,而被迫過度工作。What’s on Weibo 網站的一篇文章援引一位頗受歡迎的中國博主的說明,稱內卷是「內部競爭的無底惡性循環」。

很有意思的是,連教授和她的合作者在研究中發現了與內卷概念類似的證據。他們讓參與研究的人進行數場「社會兩難處境」遊戲,通過不同的獎勵模式,測試人們面對只能於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二選一的情況時,會有什麼行為表現。在遊戲與遊戲之間,參加者都需為獲取實質的獎賞而跟拍檔互相競爭。連教授他們發現,參加者會竭盡所能爭取勝利,即使當獎勵模式讓各個參加者都能獲賞時亦然。

不同獎勵方案產生作用

是次研究從清華大學招募了百多名參加者,讓他們隨機配對來完成一項配有不同競爭性獎勵方案的艱難任務,參與者在任務之前及之後,還會參與社會兩難處境遊戲。

在中國,員工每週工作 6 天,每天早上 9 點到晚上 9 點,工作時間非常長,而且這種現象並不少見,並被稱為「996 文化」。

研究人員對比了參加者在競爭出現前後所表現出的合作意願,發現在引入競爭後,參加者在各個專門為量度合作和信任程度而設計的社會兩難處境中,整體合作意願都有所下降。

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要測試不同的獎勵模式是否會在參加者之間誘發更多或更少的競爭。研究人員除了定立一個基準方案,讓參加者在完成每項任務後都得到固定的獎賞以外,還設定了另外三套獎勵方案。第一種方案是純粹的贏者通吃模式,在這個方案中,比拍檔完成較多任務的參加者則獲得全部獎賞,而其拍檔則只能空手而回。

第二種獎勵方式名為「杜諾克競賽」(Tullock contest),即勝利一方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完成較多任務的參加者不能確保絕對會贏出,但有較大機會被選為勝利者。換而言之,表現最好的人有最大的機會獲勝,但獎勵模式仍然是贏者通吃。

第三種獎勵方案是「比例獎賞制競賽」。在這種方案中,每個參加者所獲得的獎賞是按他們對任務所投入之努力程度與其拍檔相比而定。有別於其他兩種「不全則無」(all-or-nothing) 的機制,在這種模式下,如果兩名參與者表現相約,便有可能公平地分配獎賞。這一種看似較為公平的安排出人意表地令參加者在社會兩難處境中減少合作。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用作試驗個人在自身利益及與群體合作追求共同目標之間如何取捨的典型囚徒困局遊戲時,參加者的合作傾向下降最多,比例由58%跌至19 % 。

研究發現,即使獎勵的模式允許他們在團隊之間共享,參與者也會盡最大努力超越其他人。

「人們面對一個較不具競爭性的獎勵模式時,卻表現得更好勝,這樣的結果相當令人意外,也有點不乎合預期。即使參加者事先知道可以公平地分享獎賞,他們似乎也沒有好好把握在此後出現的合作機會。這似乎代表人們對贏者通吃的情況比我們原來想像中有更高的接受度。」

野心的弊端

連教授解釋,當獎勵是基於每位參加者相對於其拍檔所投入之努力程度而定時,理論上二人可以平均分享獎勵,但他們未必意識到這可能性。他們反之在這框架下變得更加自私,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更努力地執行任務來贏得較大份額的獎賞。相對之下,參加者更願意在另外兩種獎勵不可能為二人共享、贏者通吃的情況中合作,因為在這些情況下不可能平分獎賞。

是次研究顯示,人們在社會情境中作出的個人努力及隨後表現出來的傾向深受他們所身處的競爭環境影響。最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希望強調,參與研究的人即使在不同遊戲中沒有與同一對手互動,但仍會保持著競爭意識。這意味著具競爭性的環境會決定人們的總體心態,降底他們的合作意欲。此外,研究還發現,表示自己志在必得、為勝出會付出更多的參加者表現較為自私,並在社會兩難處境遊戲中較不願意合作。

連教授說:「這對社會或有負面的影響,因為社會兩難處境遊戲代表著個人可以通過與他人互相合作為所有人創造更多資源的情況,但那些極渴望贏出的人往往不會這樣做。再者,過度強調競爭,長遠會影響人們的社會互動,包括對陌生人的信任度下降,以及變得較不願意為公共品而作出貢獻。」

她補充指,在工作環境中,如果缺乏謹慎設計的獎勵模式,持續的競爭或會降低人們團隊協作和合作的能力。在大多數現代的組織中,競爭幾乎被視為等級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員工為有限的晉升機會競爭。由於每個機構在如何平衡激勵工作表現及維持一個人們樂於合作的工作環境兩方面需求各異,要嘗試從行為角度尋找最理想的獎勵模式就變得極具挑戰性。

研究最後提醒,在工作環境中讓員工之間進行競爭,不僅會對合作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還會延伸至較「軟性」的競爭形式,繼而(也許非預期地)甚至會讓事情變得更壞。正如是次論文中所指出,在不同的獎勵模式下,人們的行為亦會不一樣,未來的研究工作可以集中於尋找理想的報酬方案,讓即使處於無可避免的競爭情況中,仍能發掘出人們最好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