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創業擺渡人

2017年11月15日

莫偉軒(Peter Mok)(工商管理碩士1987) ,2013年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擔任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憑藉其多元化的工作經驗扶植初創企業。作為把創業者送到成功彼岸的擺渡人,Peter在數年間交出亮麗成績,在其帶領下,創業培育計劃截至2017年10月底有約280家初創企業參與其中,在香港科學園茁壯成長。他期望與各界加強合作,令香港成為塑造未來的創新科技先驅!

Peter (右二) 於中大讀書時,喜愛與同學一起組隊唱歌

中大的硬知識和軟知識

想當年,Peter在經濟學學士畢業後,順理成章繼續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期望有助將來事業發展。他選擇中大,一來基於商學院的名氣,二來目睹商學院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實績,而結果沒有令他失望。「當時,有些教授較為重視理論,透過分析現成商業個案來培訓同學的思維能力;有些教授則較為著重實踐,要求我們自擬研習題目,再自行搜集數據進行分析。理論與實踐結合,帶給我獨特的學習體驗。」

除了書本上的硬知識外,Peter在中大也學會了許多做人處世的軟知識。「要把一群性格各異的未來社會精英團結起來殊不容易。透過跟同學一起做業務企劃,我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學習到如何取得人際關係的平衡,對我履行目前的職務很有幫助。」

創業擺渡人是這樣練成的

要為別人擺渡,必先懂得撐船。中大畢業後,Peter曾任職跨國電訊集團、跨境投資企業、人事顧問公司等,亦有份成立兩家初創企業,在中國和亞洲地區提供一系列科技產品。就這樣,他在不同領域累積起寶貴的工作經驗,包括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公司法務、企業上市、風險投資、人才招聘、知識產權、跨境訴訟等,可謂面面俱圓。

由私營企業轉投香港科技園公司這所公營機構,對Peter來說是個新嘗試。「這崗位讓我有機會把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一次過運用出來,給我很大的滿足感。有賴過往工作中的所學所得,我較能了解創業人士所面對的挑戰,有信心可以幫助他們進一步發展。」

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前,Peter 曾從事不同行業,圖為Peter (左二) 與同事於夏威夷參加企業培訓

沒有擺不平、渡不過的難關

整個創業培育計劃分為「科技」、「網動科技」、「生物科技」三大範疇,幫助科學園內的初創企業提升業務發展技能、物色創投資金、保護知識產權、連繫城中人才,以及充份發揮嶄新技術。當初創企業漸見規模,更可轉到「企業飛躍計劃」或參加「環球創業飛躍學院」等加速器或進階計劃進一步發展,甚至進軍環球市場。

相比其他地區,香港的科技初創企業起步較遲,必須加倍努力才可迎頭趕上。因此,Peter與其屬下約30名同事確實任重道遠。「最大的挑戰是缺乏天使投資者的種子輪融資,令很多初創企業難以維持。幸而,經過多番努力,過往三年我們取得的私人資金升幅凌厲,在2014-15年度上升了6.5倍,預計未來數年仍會直線上升。」

另一棘手問題是本地企業甚少貿然起用本地研發的新科技。為此,Peter在兩年前推出「科學園技術方案業界應用計劃」,促進本地領先企業使用本土科技。「起初,要遊說大企業試用有關科技難度甚高,幸而各界日漸支持,現已初見成績,共有20多個成員參與,包括機管局、中華電力、美心集團、海洋公園等。」

Peter (中) 帶領推動「網動科技創業培育計劃」,扶助從事開發互聯網及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的創科公司發展創新

把創業者送到成功的彼岸

去年,香港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榮獲「國際商業創新協會」頒發2016年度孵化器大獎中,最高榮譽的「Randall M. Whaley年度孵化器大獎」,令Peter與有榮焉。

相比以往在私營公司從事把利潤最大化的工作,Peter認為目前的職務更有意義,尤其當看到初創公司創造出改變常規的產品,為人們帶來更美好的智能世界,那份滿足感更是無可比擬。「曾有初創公司計劃推出一款助人尋找開鎖匠和水喉匠的手機程式,但我們認為其市場規模有限,建議改為助人物色時興的陪月員及家務助理,結果該公司一舉成功,業務現已擴展到八個國家和地區。」

展望未來,Peter期望創業培育計劃能培育出數家具代表性的優秀企業,甚至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從而改變社會風氣,吸引更多年輕人選修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等STEM學科,為香港未來創新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Peter (中) 喜見香港遍地科創人才,他亦致力協助團隊實現科技創業夢 

  

Peter (中) 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共同建立創新及創業的生態環境

視頻 —— 校友寄語

本文出自中大商學院校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