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與合作發展學術研討會

2019年08月15日

中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辦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與合作發展學術研討

「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與合作發展學術研討會」嘉賓合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於7月25日假中大校園合辦「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與合作發展學術研討會」,探討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開展於金融、創新科技、產業領域上的協同合作。是次研討會總共有120人參加。通過是次活動,主辦方冀分享大灣區合作發展的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共商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和前沿研究的發展策略。

研討會邀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發表主題演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局長

楊偉雄局長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政府角色」為題,分享創新及科技局如何推動香港的創科發展。特區政府已落實科技資金跨境撥付、中國科學院轄下研究機構落戶香港以及在香港成立「大灣區院士聯盟」,推動區內的院士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展望將來,特區政府正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積極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科研要素流通、推動本港「再工業化」以及發展科技基建配套。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教授

蔡昉教授深入分析了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他首先指出中國經濟製造業比重出現「早產型危機」,自2011年起製造業的整體年增長比率逐漸放緩,從2011年約11%下降至2018年約6%,同時質量未見提升。面對這個趨勢,蔡昉教授提出製造業「由東向西轉移」的模式,同時又指大灣區能夠集優勢大成。香港的就業比重以商貿產業(達30%)和金融業(達18.8%)為重,而內地則以農業(約35%)及製造業(達18.7%)為重。內地和香港的經濟通過優勢互補,促進產業升級。

此外,研討會共邀請了12位來自內地及香港的學者就以下三個議題參與學術討論:

一、在發掘大灣區區域合作新潛能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教授提出如何深化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教授探討大灣區綠色發展的前景;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資深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博士提出如何在大灣區現代服務業與科技創新達至深度融合;清華大學—中大中國經濟聯合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鑫博士探討香港企業在中國內地的競爭力及可持續性。

二、在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賀俊教授提出深港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戰略定位、建設思路和組織運營模式;中大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分析中國人工智慧的應用與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江鴻博士建議粵港澳共同開發創新指數和舉辦創新論壇;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博士探討在大灣區規劃下粵港能否創出新的科技合作模式,尤其提及港深河套區的巨大發展潛能,值得兩地發掘。

三、在孕育大灣區新興產業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教授指出,在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是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的基礎;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郭克莎教授提出有關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考;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剖析香港可以如何運用其金融科技,於「金融積木化」的經濟環境下將服務延伸到互聯網的各個層面;中大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區玉輝教授則分享大灣區如何成為青年企業家的新天地。

本文出自 傳訊及公共關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