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別談互聯網思維了,談談普世戰略觀 —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馬旭飛教授

2015年04月08日

學屆為何失聯互聯網思維?

談到互聯網思維,就不能不先談對互聯網本質的認識。

搜索引擎領軍人物李彥宏認為,互聯網之所以蓬勃發展起來,是因為人和人之間需要更高效快速的信息溝通方式,所以互聯網的第一次商業應用是以電子郵件開始的;後來,隨着互聯網技術不斷升級,互聯網可承載的內容越來越多,互聯網才真正的煥發了其巨大的商業價值。

論及商業價值,搭建電商平台的馬雲指出,互聯網的本質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資源都聚攏在一起,而唯有資源聚攏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溝通和交易的成本。

說到溝通,做社交平台的馬化騰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促進信息溝通,使得信息交流和獲取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基於互聯網“分享信息、互動溝通”的本質,互聯網思維的形成也就順理成章。有中國喬布斯之稱的雷軍將互聯網觀念總結成七個字,“專註、極致、口碑、快”。

而管理諮詢界又進一步概括了互聯網的“用戶、簡約、極致、迭代、流量、社會化、大數據、平台、跨界”九種思維,以及後來的“標籤、簡約、No.1、產品、痛點、尖叫點、粉絲、爆點、迭代、整合”等十大思維。

作為在互聯網裡從業近二十年的創業者,周鴻禕則提出了互聯網方法論,歸納為四點:“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模式、顛覆式微創新”。這樣一來,互聯網思維就正如曾鳴博士所總結的,包括“用戶第一、免費增值、迭代演進”三大特點。

談到這裡,頗感遺憾的是,在互聯網思維震耳欲聾的雷鳴中,戰略管理學界的聲音太小了,幾乎集體“失聲”。

為什麼呢?坊間傳說的原因大致有二,權且表上。

其一,“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因為不熟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一互聯網界的武林玩法,學者對互聯網的研究比實踐的發展要滯後一些。

其二,“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戰略研究有意無意地與實踐保持距離,在另一個與之平行的空間獨立地做學術運行,雖有關注,但也只能是隔空喊話。

互聯網思維英語翻譯過來就是 “Internet Thinking”, 用Google Scholar進行搜索,發現在國外的學術文章里,很少有人在談這個概念。文獻中偶爾的一兩個,也是在近期才有,打開一看,作者姓名顯示還是“Made in China”。

不甘心,繼續文獻回顧,用無比強大的文獻“神器庫”進行大數據搜索,結果是喜出望外,這次真的有!然而,定睛一看,才發現期刊某格極低,而且發表時間較久遠,大致在公元2000年左右。千禧年,那是什麼時間?互聯網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在那時會有Internet Thinking這樣的概念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想着想着,驚呆了,出了一身冷汗,你懂的。

戰略學者也“任性”?

如上所述,對互聯網思維(Internet Thinking)字面的文獻回顧顯示,國外主流戰略管理學界似乎對此不甚關注。然而,在互聯網思維表象的後面,對於其所代表的新經濟、新時代、新商業模式,一些殿堂級管理學家如德魯克等其實早有闡述,在此我們也不再回顧。

但有一位戰略學者的貢獻,卻不能不提,因為他的一些研究具有前瞻性,往往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更因為這些研究與時下流行的互聯網思維以及基於互聯網的新戰略息息相關,即所謂的接地氣。

這位戰略學者是2010年去世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教授。普教授出生於印度,有着來自東方的智慧,雖是哈佛商學院博士畢業,但與純學院派的戰略學者截然不同:他進入學術界之前就有商界豐富的實操經驗,他對基於經濟學的戰略理論感覺很不舒服,他還經常引用中國的《孫子兵法》。

在1990年代,他作為戰略學教授,十分不滿當時戰略學的機械範式,曾經做過一次重要的卻有節操的戰略選擇:要麼改變職業,要麼為新時代重新定義戰略。他選擇了後者,並且於1990年與另外一位戰略學者他的學生哈默爾(Hamel)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競爭力”,把注意力集中在組織中的人以及人與人的溝通學習,掀起了一場戰略研究與實踐上的“歸核”運動。

已經功成名就的普教授,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之時,又開始“任性”,對戰略學的發展再次表示不滿,去追尋新的高度。2004年,他在新書《未來競爭》中,提出了“共創”的概念,建議企業與其客戶共同合作去設計產品與定製服務(聽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

普教授對世界上的每天生活在2美元的貧困線下的40億人一直保持深切的關注,為此他於2005年寫出了《金字塔底層的財富》,鼓勵企業家的戰略目光要從美帝轉向巨大的卻被冷落的市場。這是來自於普教授“不忘初心”去尋找醫治貧困良方的“漫長而孤獨的旅途”。擁有這樣的普世情懷,筆者這樣的凡夫俗子做不到。

2008年,普教授在即將“七十而從心所欲”、戰略學術研究已達到爐火純青之時,寫成了他的最後一部書《創新的新紀元》,這是他對“共創”這一概念研究到極致的成果。在書中,他給出了兩個簡單的公式:N=1 以及R=G。

N=1代表以個人體驗為核心,任何企業的產品、服務、管理機制都在為個人量身打造完全個人差異化的體驗,個人就是一個市場,而個人也可以形成一個組織。 R=G代表企業應該讓其經濟活動所需的資源(Resources)不再受地域限制,能夠取之於全球(Global)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企業, 構建一個生態系統。他尤其強調創新是互動的、迭代的,並認為其戰略觀是來自於對“商業民主化”的篤信。

誰來踐行普世戰略觀?

當中國的企業家們正在談論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時,國外主流的戰略管理學界其實已經依稀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普世戰略觀。普拉哈拉德教授是一位發展和“死磕”普世戰略觀的戰略學者,不僅僅因為他姓“普”,更是因為他有着普世情懷。

當今世界以及中國最頂尖的企業,蘋果、谷歌、華為、海爾,以及TABLE,難道不都是踐行着N=1和R=G這兩個簡單而普世的戰略公式?期待着戰略理論與實踐,在這個互聯互通的美麗新世界,這一次,不再彼此觸不可及。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註: 本文部分內容取自作者新著《互聯網時代新戰略全景》(2015年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 本文刊登在《中歐商業評論》。